意想校园

一直记得那个冬天的早晨。起床迟了几分钟,匆匆跑向教室,站在门口刷卡时,才突然想起根本不知道今天要上哪门课。打开学校教务系统,手机卡得要命,课程表的加载像是在播放幻灯片。我那时突然想,如果连查个课表都这么折磨人,谁还会真心愿意用这个系统?
那一刻,我决定自己来做点什么。
还在上大三,白天上课、写论文,晚上就开始琢磨怎么「黑箱」教务系统,怎么绕过它那套令人发指的认证机制。我不是黑客,也不是全栈高手,但就是不甘心每天被一个糟糕的系统绑架。
我用 Node.js 写了个爬虫,能自动登录并抓取教学信息。数据格式乱七八糟,我一边摸索一边清洗,甚至设计了一套缓存策略,让打开小程序时内容可以秒加载。UI 没有设计师,我就自己画,调每一个颜色、每一个手势响应。白天是学生,晚上是产品经理、工程师、测试、运营全包的「夜猫」。
两个月后,把这个教务查询小程序做出来了。
最让我意外的是,不是代码跑通那一刻,而是它上线后,没怎么宣传,居然慢慢有六十多个同学在用。朋友之间口口相传,没人说「很酷」,但每个人都说,「终于不用每次登录教务系统了」。
那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一个工具好不好,不是你自夸,而是别人愿不愿意默默使用。
回头看,它并不是什么惊艳的产品,但它稳定、能用、舒服。查成绩、看课表、看考勤这些事,终于不用忍受卡顿、繁琐、重复登录。甚至我特地为周视图和日视图做了手势优化,保证手机端也流畅自然。
在维护它的过程中,我还经历了系统接口变动。不得不重构数据模块、调整解析逻辑。这种「为了一块拼图动整个板子」的体验,让我更深入理解了「韧性」在一个项目中的意义。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把「做个项目」变成「解决一个真实问题」。没有 KPI,没有刷榜冲量,有的只是一个用户在早晨打开它时,轻松松地看清自己今天该去哪里。
很多产品的起点,其实就是你自己感到不爽的那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