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梓聪的网站·作品集

从模仿到内化:一次围绕 Apifox UI 的 React 工程化实践

Apifox UI

项目故事

那段时间,我正处在 React 学习的瓶颈期。

看了不少文档,写了几个 Demo,却总觉得碎片化的练习像在拼拼图,无论拼多少块,始终无法看到完整的画面。React 的强大和灵活让我既兴奋又迷茫:组件到底怎么拆才合理?状态怎么管理才能不乱?性能问题怎么定位和优化?这些并不是简单的写代码能解决的,而是系统设计层面的考验。

我意识到,自己需要一个「实战战场」,不仅能练习组件化和状态管理,更要贴近真实的业务场景。那时我经常用 Apifox,一个接口管理工具,它的 UI 界面复杂但结构清晰,非常符合「中大型 React 应用」的架构特点。于是我决定从零开始模仿它的界面,打造一个工程完整度较高的 React 项目,这既是自我练习,也是想为后来者提供一个参考的实践案例。

技术挑战背后的选择与反思

项目启动之初,我碰到的最大问题是「组件复用」的困境。

一开始我机械地拆分很多层级嵌套的组件,结果 props 链条拉得特别长,逻辑分散得让调试变成找迷藏。后来我决定停下来重构,把状态逻辑尽量下沉到 hooks,组件只专注于视图和交互,这才让我真正明白「组件即函数,状态归 hooks」不仅是口号,更是实践中的救命稻草。

项目里最重的模块是编辑器部分,它基于 JSON Schema 动态生成表单。我花了不少时间研究 schema 的层级结构与渲染映射,最终用递归渲染加懒加载的方案避免了页面阻塞,并手动实现了字段拖拽和实时预览功能。坦白说,这是我第一次正面思考「怎么让用户用配置驱动 UI」,也是整个项目收获最大的一块。

性能方面的挑战也不少。早期版本字段多时页面卡顿严重,几乎无法交互。后来我引入 react-window 做虚拟列表,配合 React.memo 优化渲染粒度,再加上代码拆分,有效降低主线程压力。编辑器页面的帧率终于从个位数飙升到接近满帧,这种直观的性能提升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技术选型的背后思考

Next.js 是我顺理成章的首选,文件路由和服务端渲染带来的开箱即用体验省去了搭建复杂脚手架的麻烦。TypeScript 并非为了写得快,而是为了后续改动能更稳健,减少隐患。状态管理上,我放弃了繁重的 Redux,转而选用轻量且表达力强的 Zustand,特别适合控制主题切换、编辑器局部状态这类需求。

UI 方面,我用了 Ant Design,主要是它帮我省下大量样式和交互设计的时间,同时保证整体体验的一致性。样式管理则用 Tailwind CSS,极简且原子化的规则让我快速切换深浅主题,也让调试样式像画速写一样高效。

一个非产品项目,意外的收获

最初我并没有打算公开这个项目,它只是我的私人物理沙箱而已。随着架构渐渐稳定,文档也写得顺畅,我就把它托管到了 GitHub。没想到,有人开始提 issues,甚至有人提交了 PR 优化建议。看到一些同样学习 React 的朋友用它作为学习参考,我才意识到,这份「练习」或许能为别人带来实际帮助。

技术社区能多一份落地且有温度的示范代码,本身就是件值得骄傲的事。

项目之外的收获与未来计划

这个项目不仅是一个「作品」,更像是对自己工程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它让我学会了如何围绕可维护性设计组件,如何围绕可扩展性组织状态,如何围绕性能做渲染优化。我开始用「写给别人看」的标准要求自己,每一条注释和文档都倾注心血,力求对社区贡献一份真诚的力量。

接下来我打算:

  • 加入国际化支持和更完善的表单校验,提升项目的真实使用价值;
  • 补全移动端适配,目前大多数设计还偏向桌面端;
  • 将整个项目拆解成系列博文,从项目结构到设计模式,系统分享我的 React 工程实践经验。

这次经历告诉我,学习不该停留在背 API,更重要的是用真实问题打磨理解,形成自己的技术风格。

粤 ICP 备 2025368466 号